環衛行業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行業: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大、文化水平低是大多數人對這個行業的固有印象。然而隨著各種機械設備、智能設備的加入,環衛行業的從業需求也從原來的“會推車,會掃地”變成了“會開車,會操作智能設備”,越來越多有理想有知識的年輕人披上了橙色的“戰衣”,加入了美化城市環境的“戰斗”當中。
環衛站有了年輕人
孫超毅是一名普通的90后年輕人,大學畢業后也和普通人一樣渴望一份舒適、穩定、有前景的工作。然而不那么普通的是,最終孫超毅選擇了一份在很多人眼里似乎不那么“體面”的工作——他現在是中環潔業達環境服務(煙臺)有限公司掃保二所機械化班組的一名垃圾收運車司機。
和傳統的收運車司機不同的是,孫超毅的工作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倒垃圾桶的”,相反,他作業的街道上沒有一個垃圾桶。每天,孫超毅到單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非常“90后”,換完工裝的他直接掏出手機打開了微信……別誤會,小孫這可不是偷懶,他每天工作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通過微信群聯系自己所管片區的商戶們,告知具體垃圾收運車的時間安排。然后開著垃圾收運車,按照既定路線收集各商戶的生活垃圾,每天2~3趟。
“和以前不一樣,我們現在的環衛作業車輛、設施和作業人員都可以通過配備車載GPS、視頻設備與人工智能手環等實現與智慧環衛系統平臺對接,指揮調度中心可以查看到我和車輛的工作狀態與作業情況,遇到突出問題或緊急情況時可以迅速響應并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解決問題。”提到這套“智慧環衛系統”,小孫一臉驕傲,“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與科技化將不斷的應用到各行各業,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通過使用信息化軟件提高工作效率,環衛行業也不例外,它是一個朝陽產業,從事環衛工作是希望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環衛工作中,為美化城市環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中環潔機械化作業車輛
運垃圾有了新方法
讓孫超毅的工作模式發生了改變的,是中環潔業達環境服務(煙臺)有限公司基于中環潔“智慧環衛系統”打造的“生活垃圾上門清運”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微信群溝通+智能調度“的模式,逐步改變商戶以往的垃圾丟棄現象,將傳統的固定垃圾桶變成流動收運車,形成生活垃圾“店存—裝車—進站”的全程對接,實現垃圾不落地。
提起計劃施行之初的艱難,中環潔業達環境服務(煙臺)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丹感觸頗深:“垃圾上門收集工作開展初期,很多商戶不愿意配合或者不按時間進行投放,對于此項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些人覺得以前我隨時有垃圾隨時扔出去,現在卻要存在店里等你們來收,多麻煩!對此,我們積極的向商戶發放‘倡議書’并建立微信溝通群,耐心講解開展垃圾上門收集工作的目的與便利性。畢竟垃圾桶擺在街上,味道大不說風一刮還漫天飛舞都是垃圾,嚴重影響商戶形象也影響生意啊!就這樣溝通一段時間后,工作開展變得越來越順暢,商戶配合度與支持度明顯提高,作業效率也大幅提高。”
生活垃圾上門清運,商戶傾倒垃圾
小改變有了大成績
自今年5月1日以來,中環潔業達環境服務(煙臺)有限公司在作業區域內的泰山路以西、華山路以東、嘉陵江路以北、海防林以南的區域內選取15條街路1575家商鋪網點開展垃圾上門收集工作試點工作,半年時間成績斐然。
項目實施以來,為加強業戶互動,共建立微信群6個,1500余人加群。清運人員對商鋪經營過程中或轉讓裝修中產生大件垃圾的情況,采取通過微信群或者生活垃圾服務電話提前預約的方式,安排作業車輛上門收運、處置;對餐飲商鋪夜間營業產廢的特點,增加夜間收運,滿足收運需求;加強分類引導,實行門店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公布餐廚垃圾收運電話,督導餐廚垃圾收運單位做好收運工作,有效減少混投混運。
通過智慧系統協調輔助,清運人員實施“白+黑、一路一策”新模式,對15條道路的1575家商鋪開展上門收集,日收運量約16噸,撤除660L地上桶88個、240L地上桶2個、垃圾房9座,逐步實現臨街“零”桶擺放目標。“退桶還路“后徹底解決了垃圾箱周邊垃圾滯留問題,有效地減少了垃圾收運所產生的噪音擾民和垃圾箱異味大等問題,實現垃圾“零積存”,大幅度提升了臨街商鋪周邊環境衛生質量。在10月23日舉行的“2020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上,“中環潔煙臺環衛管理模式典型案例”獲2020年度中國智慧環衛典型示范案例——年度優秀示范獎。
大學生有了小夢想
如今,城鄉居民對居住區域的環境衛生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良好的環境衛生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進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科技化、智慧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技術也被廣泛的應用到各行各業,環衛行業也不例外。現在的環衛行業正在從傳統的人工作業模式向機械化、科技化、智慧化的作業模式轉變,通過采用科技裝備與智慧化信息管理平臺提升環衛作業與管理效率,解放人力,讓員工由原來的“操作者”變身“管理者”。
“環衛行業的數字化、科技化轉型,對于環衛從業者和管理者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現在的從業人員更需要年輕化、高學歷的人才,同時,管理者也需要轉變管理思路,要善于通過科技化、智慧化和數字化的系統平臺提高管理效率,而對于這些人員的培養工作也將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李丹說到。
作為城市環境美化的直接參與者,孫超毅的臉上掩飾不住的是激動與自豪:“剛從事環衛工作時身邊的同學、家人都是比較反對的,認為上大學就應該找一份‘體面’的工作。現在科技化和智慧化的應用技術正在不斷的應用在環衛領域,我們這些能夠熟練操作各種環衛車輛、設備,懂電腦有技術的年輕人正是在這個行業所需要的,我期待能在環衛行業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