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繼11月3日頭版頭條以《源頭活水出新安》為題深度報道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之后,11月22日,《中國財經報》再次在原位置發表文章《“皖美”秀出新風尚》,就安徽財政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了紀實報道。文中再次重點提到中環潔負責的黃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項目取得的顯著效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了最好詮釋。全文如下:
原文鏈接: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257_122052_1499744_20612854_zgcjb.html
“游呈坎,一生無坎。” 火紅的辣椒和金黃的玉米交相輝映,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豐收圖景,也是安徽省黃山市呈坎村精心打造的秋日旅游主題,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徜徉于這座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村落,粉墻黛瓦的徽式建筑間飄著桂花餅的香味,讓人流連忘返。近年來,安徽財政將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精準投入,涌現了一批創意產業,產生了大量高質量農田,催生了許多美麗鄉村。在2021年度國家銜接資金績效評價中,安徽省總體評價和5個分任務指標均取得“A”等次,獲中央獎勵資金7.3億元。
如今的安徽鄉村,處處展現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還“玩”出了新花樣、“秀”出了新風尚。
創意運營 振興產業
呈坎村今秋打造的旅游主題由村集體和黃山市徽州呈坎八卦村旅游有限公司聯合打造。據該公司董事長方順來介紹,通過“村企聯合”這種模式,公司將旅游收入的5%—10%分配給當地村民。村民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況下,可以依托村集體和公司開辦的農家樂和民宿,獲得一份“額外”的收入。
創意變生意,人氣變財氣。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通過村企協作、創意賦能的方式,盤活了鄉村資源,越來越多的村民做起了民宿生意。2021年,黃山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2.52億元,3個區縣村集體經濟平均經營性收入進入全省前十名,農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記者在黃山市西溪南古村看到,古道旁開有各式各樣古香古色的民宿。黃山市西溪南鎮黨委委員汪為之告訴記者:“這個村90%的村民都是原住民,有54家民宿、665間客房。”蜜溪西里民宿是當地一家網紅民宿,負責人胡海楠告訴記者:“這里有很多民宿是村民自家開的,但我們的老板是‘浪漫紅’。”
“浪漫紅”的全稱是黃山徽州浪漫紅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經徽州區政府批準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2013年4月正式揭牌運營。在徽州區,很多民宿都由“浪漫紅”運營管理。公司采取投資入股、固定收益等方式,與各村合作,開發經營民間工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等的開發經營。
有了民宿作為依托,更多農特產品走出了大山。這兩年,“浪漫紅”帶領黃山市坑上村村民種起了“棲上茶”,并建設了生態茶園數字化平臺,對茶樹的生長環境和生長情況作全面監測,提高茶葉品質。村民方長水原是坑上村的貧困戶,他家有4.7畝茶園,但因缺乏勞動力而長期拋荒。2021年,村集體將他家茶園流轉給“浪漫紅”經營,村集體負責管護,一年多來,方長水得到茶園流轉費及在茶園勞工費2.4萬元,畝均收益較原來增加近3000元。
據了解,借助“國有企業+合作社+茶農”模式,“浪漫紅”將賣茶、開民宿賺取的40%凈利潤分給村集體,60%用于自身的運營推廣。產業興,鄉村興。黃山“創意村”的故事只是安徽鄉村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徽財政不斷優化銜接資金使用方向,逐年提高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的占比,2021年達到67.7%。“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70%以上。”安徽省財政廳農業處處長方山恩表示。
藏糧于技 增量提質
佇立在霍邱縣花園鎮姚樓村高標準農田標識牌旁,環顧四周,一望無際的稻田整整齊齊,如一方巨大的棋局,十分壯麗。但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幾年前,這里還都是較為散亂的地塊,環境也比較差。近年來,霍邱縣通過土地整治建設了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集約了土地,形成了規模效應。同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增減掛和鄉村旅游相結合,即通過“小田變大田”、拆除老宅基、回填廢棄溝塘等措施,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同時,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招商引資相關項目,讓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經濟。“2021年,霍邱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預計新增非耕地變耕地1521.86畝、旱地改水田347.95畝、新增糧食產能220萬公斤。”霍邱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種植業發展中心主任王維國表示。
悠悠萬事,糧食為大。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安徽財政給予大力支持。2021年,安徽省財政廳將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水平由1500元左右大幅提升至2250元,安排省以上資金74.3億元,建設500萬畝高標準農田。同屬霍邱縣的白蓮鄉西河村則“炫”出了一項增產的技藝——再生稻。
再生稻即種一茬收獲兩季的水稻,頭季水稻收割后,留下一部分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再生稻不用再育苗和插秧,產出的水稻口感濃香,是水稻節本提質增量的有效途徑。為支持再生稻生產,霍邱縣政府通過補貼政策,幫助村民購買了40多臺再生稻專用收割機。“普通收割機的履帶寬度是50公分,對莊稼的碾壓比較厲害,留茬成活率低,嚴重影響了再生稻的季產量,專用收割機的履帶寬度是35公分,碾壓程度輕。”霍邱縣白蓮鄉黨委書記楊忠敏告訴記者,現在每畝再生稻的產量可以達到300—400斤,是使用普通收割機的3—4倍。
此外,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安徽省財政廳去年在爭取中央資金7800萬元基礎上,新增安排種業發展資金1億元,支持開展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良種聯合攻關等,著力破解農業“卡脖子”問題。2021年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71.2億元、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12.2億元,保障農民種糧合理收益,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稻花香里說豐年”。2021年安徽省糧食總產817.5億斤,同比增加13.7億斤,占全國增量的5.1%,總量居全國第4位,實現“十八連豐”。稻熟搶收,財政助力;科技賦能,提質增效。
一路向北,記者來到了位于皖北的阜陽市潁東區正午鎮吳寨居,這里擁有一片鮮食紅薯種植示范和綠色生產規程研究基地。安徽省財政廳駐吳寨居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黃賢達告訴記者:“我們村和阜陽市農科院等多家單位在這里開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與低毒化學農藥減量增效價值分析研究,著力解決紅薯品種結果單一、粗放種植、技術落后等問題,為大面積種植無公害紅薯提供科學支撐。”今年8月,這里的紅薯還上了國內知名直播帶貨平臺,一下賣出幾萬單。
在吳寨居,同樣有著科技植入的還有“瓦大番茄”。今年2月,安徽省財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項目優質多抗蔬菜新品種及其綠色高效關鍵技術轉化項目落地吳寨居。該項目選用高品質的番茄新品種,集成基質配方、土壤修復、肥水協同、數字平臺等多項技術,提升番茄品質。技術的力量不容小覷。記者品嘗發現,“瓦大番茄”口感甘甜,有一種“小時候的味道”。據介紹,這里的番茄可以賣到約15元一斤。目前,該基地由安徽瓦大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入股運營。公司董事長呂彬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為潁東區11個村集體經濟配股分紅102.3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就業勞務支出190萬元。當地村民張思玲就在這片基地上擔任場長,手下管理著20多個工人,每個月能掙到5000元的工資。“以前要跑到外地打工,現在守著家門口就能掙錢。”張思玲說。裝備強、技術新,科技正在為農業種植插上翅膀。
增添綠色 聚才引智
如今,走進安徽的許多村落,都是一幅干凈整潔的景象。奔流于斑斕山嶺和白墻灰瓦間的新安江,是黃山市的源頭水、母親江。記者沿江行走發現,標有“中環潔”字眼的分類垃圾箱隨處可見。
原來,在2017年,黃山市委市政府經過論證,決定將黃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以PPP項目形式進行總體設計規劃,通過公開招標交由中環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潔公司)這家專業機構運營。
目前,該項目的保潔區域已經實現了黃山鄉村全覆蓋,101個鄉鎮、692個行政村囊括其中。同時,該項目還構建了物聯網和大數據共享平臺,以實時查看保潔作業現場情況。
“項目實施后,新安江水域治理效果明顯,有效控制了陸上生活垃圾流入河道,農村垃圾久治不愈的歷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中環潔公司總經理方長根表示。
在安徽,很多村莊都將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統一交由保潔公司市場化運作,并形成專業化治理和群眾化參與的模式。
每一項美麗鄉村建設舉措背后都有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2021年,安徽省財政廳安排資金10億元支持767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同時,適當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將改廁的省級補助標準提至500元/每戶,支持27.4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及長效管護。
治標更要治本。黃山部分村莊還開起了“生態美超市”,村民可以拿著垃圾兌換小商品,,很多村民因此提高了生態環保意識。
位于潁東區插花鎮楊橋居的激勵力度更大。安徽省財政廳駐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徐進超遞給了記者一份村民信用積分加減項明細表,“破壞環境衛生、自然生態”位列其中,如果村民有這樣的行為,將被扣除20分的信用積分。
這張明細表反映的是楊橋居自去年12月份正式實行的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之“信用超市”,即對照孝敬老人、家庭教育、鄰里關系等多個方面評議標準認真開展鄉風文明評議,評選為A級以上信用戶,將在信用貸款、信用積分兌換商品、參軍入伍、入黨入團、推選“兩代表一委員”、選拔村干部、評選先進典型等方面享受“優先權”。“通過這一舉措,可以引導村里的群眾向上向善、重義守信,愛護生態環境、引導鄉風文明、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徐進超表示。
有了美麗鄉村,才能留住鄉愁。如今,越來越多的“90后”“80后”返鄉創業。從安徽大學畢業的張海洋前兩年回到吳寨居,并于去年10月份和村里合作開起了電商,幫助當地村民銷售農產品。由他運營的“農業謎”抖音直播間邀請了第一書記黃賢達擔任主播,目前已經擁有“1萬+”的粉絲量。讓年輕人“回流”鄉村,讓人才振興鄉村。“我們現在特別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去年,爭取了兩名選調生和兩名社工駐村開展工作,同時,成立‘青年智庫’,18名來自中科院、上海同濟等名校的青年入選。”黃賢達表示。
耕織勞作、田園牧歌,現在的安徽鄉村也“越來越會玩了”。